中国古代儿童没有自己的专属着装吗?谈谈唐代的儿童服饰

2022/7/25 10:13:46    来源:互联网    作者:少儿模特摘录    点击数:486
分享到: 更多
中国古代儿童没有自己的专属着装吗?谈谈唐代的儿童服饰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除了出名的文化遗产如墓葬、古建筑、古书籍、古文物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也表现在中国人民最常见的衣、食、住、行上

比如中华传统的特色美食有东坡肉、狮子头、佛跳墙,在服饰上,各朝代也有不同形制的服装,在住上面,北方有四合院、南方有苏州园林,在行上面,中国也有马车、牛车的代步历史。

不过最近几年,中国古代服饰逐渐走进普通人民视野,吸引了大众流量,甚至有专门的同好来宣传中国独有的汉服文化,并因此产生了“汉服圈”。现代流行的大众汉服服饰除了产出成年男性、女性的服饰以外,鲜少有汉服店出售儿童汉服服饰。难道中国古代儿童没有自己的专属着装吗?他们只是穿着改小的普通男、女服装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儿童服饰问题,以服饰特点较为成熟的唐朝为例,根据出土实物、文字记录、儿童画作来概括性探究古代儿童服饰的发展状况。

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唐时儿童发饰

不同于现代大众常常看见的男孩短发、板寸与女孩马尾、麻花辫,古代儿童发式和发型叫法可以称得上是多种多样。更何况对于古人而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断发如断首,所以古人将头发看得尤为重要,男子也是一头长发,渐渐地古人的发型便与他们的服饰逐渐混为一谈,古人在装扮自己的同时也会把自己的头发梳理整齐。

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参考的古代成年女性服饰,很多朝代中的女性都有很多不同的发髻,比如唐朝女性的半翻髻、惊鹄髻、双环望仙髻等。

而唐代成年男性也有自己的发型样式,比如男子弱冠后可以梳戴平巾帻、通天冠等。当然唐代孩童也有自己特色的发型样式,只是相对于成年来说就有些粗糙了。而且就古代男女儿童发型样式来说,还是有些区别的,比如男孩在满月之际会进行剃发,因为古人普遍迷信,他们认为生产这个过程是不洁的,会把晦气带给男孩,于是对男孩进行剃发。

同时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道理的束缚,人们不会将头发都剃掉,反而会留下几撮头发,叫作鬌,如《玉篇·髟部》:“鬌,小儿翦发为鬌。

而女童一般实行留发,扎成小抓髻或小辫。就像86版《西游记》“险渡通天河”一回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变化得男孩、女孩那样。里面的男孩头式就是在剃发后留下了三撮头发,额前一撮,左右各两撮,而女孩也是将头发扎成了两个角,这就是古人口中所说的“垂髫、总角”。也正是因为古代儿童发型较为单一,所以孩童的发型还可以用来代表他们的年龄,比如垂髫是指孩童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年纪,而总角则是代表孩童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年纪。

当然古人对儿童发式的包容也是很大的,所以在现在保存的一些画作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画中的男童头发是全剃掉的,比如唐朝莫高窟中就有这样的画面。当然除了孩童的发型以外,古代一些孩子的父母还会给他们的孩子佩戴帽子,那时候的帽子不仅仅是用来美观和防寒的,更会被当作驱邪的象征。

父母会在帽子上绣一些虎和凤凰等花样为自己的孩子祈福,于是就在民间盛行起了虎头帽的风俗。据记载,这种虎头帽的历史悠久,已有了六七百年的历史。除了虎头帽以外,孩子们还有名唤“观音兜”的风帽,因为与观音头上的饰品相似,所以有了这个称号,常用保暖和装饰,可惜这个风帽并没有传承至今,反而在明清时期就断了传承。以上就是唐代孩童的头型样式,虽然样式简单,却带有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从古人传承以及寓意上就能看出。

二、粲粲衣服——唐时孩童的专属服装

在现代人的眼中,古代孩童似乎并没有自己专属的衣服,所以现代在制作儿童版的汉服服饰时就完全照着成年男女的样式来。但实际上古代孩童是有自己的专属服装的,只是为了便利穿戴,所以小孩子的衣服一般都是由自己的母亲缝制。

比如孩子刚出生时需要穿的“襁褓”就是由母亲制作的,这种襁褓的发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有布制的年代,人们就有了专门包裹婴儿的布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缝制技艺的进步,这些布料也逐渐变得精致,被缝上好看的花纹装饰。

孩子哺乳期的时候,家人还会为他们准备围嘴儿,套在孩童的脖子上,垫在衣服上面,用来保证孩子们的卫生,虽然是卫生用品,但是围嘴儿也算是孩童服饰的一种。夏季,一些孩童还会穿着艳丽颜色的兜肚儿,肩部、腰部有带子可以系,一般后背是裸露的,所以天气炎热的时候成为了孩童解暑必备的神器,绣工精致的母亲还会给自己孩子的兜肚儿上绣上花纹。

约莫四五岁的时候,唐朝孩子父母还会给他们的孩子准备“套头衫”、“背带裤”、“小袴”等。套头衫一般是圆领的,分为长袖和短袖,因为便利穿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风靡唐朝各地。背带裤虽然是唐朝的流行服饰,但是这并非唐朝本土兴起的服饰,反而由番邦传入中原地区的。小袴则类似于现代孩子的开裆裤。

当然孩童成年之前的服饰可不止于此,在孩子七八岁懂事后,就可以穿类似于成人衣服的服饰,男孩穿戴袍子,女孩穿戴襦裙

可见古人孩童服饰还是有一定变化和新意的。

三、楚笋结成鞋——唐时孩童的鞋子

说到唐朝孩子们的服饰,不得不说的就是孩童们的鞋子。

正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历在古人眼中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同时一双好鞋更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体验,所以古人除了发明合身的服饰以外,更愿意在鞋子上面动心思。比如谢灵运曾经就为了登山而发明了一种谢公屐,李白还曾在自己的诗中描写过这个典故。所以对于孩童的鞋子,唐朝人们也是煞费苦心,创造条件让自己孩子穿得舒适。

除了孩童较小,父母领其赤足和穿袜以外,其他大一点的孩子都会穿着当时的孩童鞋。比如与上文中我们所说的虎头帽相对应的虎头鞋。虎头鞋状似虎头,被人们绣上了虎纹样式,一般是在百日过后才给孩子们穿,也带着父母的美好愿望,带有驱邪的意味,如果孩子们穿了就会有一个好兆头,不过更多的唐朝父母也会因为虎头鞋的颜值而买。孩子会走路后,家人们会给他们穿上靴和履。

靴子较长属于长筒鞋,常见于富贵人家,最初并非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是由番邦传入,最早是由皮革制作而成的,后期发展成布制,一般是硬质布料,男孩多穿这种普通的长筒鞋。而女孩则是穿着软底靴,一般家庭的孩子鲜少穿着靴子。除此之外,唐朝孩子还会穿戴步履,履是中国传统的鞋子样式,多半用皮革、丝布制作而成,而有的人家还会对步履进行加工,使其更加美观,不过越美观便越贵重,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消费的。

所以古代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就只能穿着草鞋,用专门的硬质草的茎来制作,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草类。如果家境贫寒,有的家庭的孩子连草鞋都没得穿,只能赤脚。

可见唐代孩子们的鞋子样式和他们的家庭有很大的联系。

四.小结

这就是唐代的儿童服饰,可见古代孩子们并不像我们曾经想象的那样没有自己专属的服饰,相反孩子们也有自己特有的服饰。这些服饰的产生、起源和发展也与唐代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有的还与中国最传统原始的文化氛围有关。

比如我们所说的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围嘴儿和襁褓就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出现的产物。以及虎头鞋等,这些带有驱邪样式的服饰就是古时候中华文化内涵的表现。其中也有一些服饰是根据西域、番邦人的改编而制作的,比如靴子,这本就是西域游牧民族的服饰,只是因为唐朝时期有“丝绸之路”,商路亨通,商人往来长安频繁才会造成西域服饰的传入局面。

唐朝人根据自身民族特色将靴子等西域服饰进行改革因此形成了当时的靴子样式。当然这些儿童服饰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传播还受到了时代、地域、贫富差异的限制。一些绣工精致的服饰只能流传在富贵人家中,很多贫苦百姓没有机会穿戴。